桉小卷蛾(Strepsicrates coriariae Oku)屬鱗翅目卷蛾科小卷蛾亞科。國內最初資料顯示,該蟲是桉樹嫩梢的重要害蟲。由于桉小卷蛾的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腹末端有1根刺,和刺小卷蛾屬(Pelochrista)很像,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被誤定為刺小卷蛾屬(Pelochrista sp.),1997年被移至桉小卷蛾屬(Strepsi-crates)。日本學者Sadao Wakamurac(2004)在其一篇文章中描述到另一種桉小卷蛾屬昆蟲——圣桉小卷蛾(Strepsicrate semicaella Walker)也可在番石榴和桉樹上發生為害,是否為同種異名還有待考證。
桉小卷蛾目前在國內已知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國外除日本外,尚未見其他國家有相關的研究報道。寄主植物包括桉樹、白千層、白樹、油樹、紅膠木、桃金娘、番石榴、蓮霧、蒲桃等林木和果樹。
在我國,以桉小卷蛾為優勢種的卷蛾類害蟲為害桉樹的報道始見于20世紀80年代。80年代初期起,桉小卷蛾在廣東、廣西、海南和福建的林區嚴重為害,主要為害苗圃幼苗和一年生苗木,嚴重影響桉樹苗和白千層等林木苗木的生長。1980—1981年廣州地區調查發現此蟲只為害桃金娘科的一些植物,包括桉樹、白千層、白樹、油樹、紅膠木、桃金娘等,其中以白千層的苗木受害最嚴重。1991年7月中旬調查發現廣西合浦縣烏家鎮初定植巨尾桉65hm2,有蟲株率94%。隨著化學防治和其他防治手段的結合使用,在桉樹林區開展了防治工作,桉小卷蛾得到了有效控制,為害程度有所減輕,但一直是林業部門關注的一種桉樹害蟲。
桉小卷蛾作為番石榴害蟲,國外首次報道見于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Oku(1974)對其形態特征進行了詳細描述,而國內幾乎沒有相關報道。進入21世紀后,臺灣優良番石榴品種作為一類亞熱帶珍稀果樹品種被大量引進大陸種植,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橘小實蠅、粉蚧、薊馬、卷蛾類等害蟲的為害也制約了番石榴的生產。2006—2007年在福建惠安番石榴園發現了一種小卷蛾為害番石榴;2009年在福建長泰、福清、福州等地發現了這種小卷蛾的為害,后經鑒定確認為桉小卷蛾(Strepsicrates coriariae Oku),其中福州地區發生最為嚴重,株被害率春、夏季可達50%以上,秋季達80%以上;廣東、海南等部分縣市的番石榴園也發生較普遍。2011年廣東省也報道另一種小卷蛾——圣桉小卷蛾為害番石榴和蓮霧。
目前桉小卷蛾已成為繼橘小實蠅、番石榴粉蚧、棉蚜等害蟲之后嚴重為害番石榴的一種重要害蟲。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灰褐色,復眼大,黑褐色。觸角線狀,灰褐色,著生于復眼之間,停息時觸角向后延伸。下唇須短,灰色,先膨大后變細,折疊前伸。胸部灰色,混有白色鱗片。雌蛾的腹部較雄蛾肥大。雄蛾體長5?7mm,翅展觸角前7節粗長,第八、九節變細,形成一斜凹槽,第十一節有一錘狀突起。前翅延長,蓋住后翅,灰黃色或灰褐色;有前緣褶且不及中點,基斑、中帶和端紋不明顯。前翅前緣中部到頂角有5對銀白色的鉤狀紋和黃褐色的云紋相間。前翅中室下方1/2處有1叢豎起的灰白色鱗片,中室下緣的中部和后緣的臀角區各有1個黃褐色的三角斑。停息時,兩前翅的斑紋構成1個明顯的圖案。雌蛾體形較大,體長6?7mm,翅展15?17mm。前翅灰黃色,翅面斑紋較雄蛾不明顯,前翅前緣近基部不加厚,無前緣褶。
卵:扁圓形,直徑1.07mm。初產時呈乳白色,有金屬光澤,以后顏色逐漸發生變化。經過1?2d的發育沿卵邊緣逐漸出現一圈紅色或暗紅色的曲線斑紋,底透明,紅色暈圈漸漸擴大。近孵化時,卵質變黃,幼蟲的黑色頭殼清晰可見。孵化后,卵殼變成銀白色薄膜狀。未受精的卵白色,無金屬光澤,卵邊緣不會出現紅色或暗紅色的曲線斑紋。
幼蟲:多數5齡,少數4齡和6齡。一齡幼蟲體長1.34mm,頭部棕褐色,前胸小盾片淺黃色,胴部黃綠色。二至四齡幼蟲體長分別為2.87mm、5.00mm和8.39mm,頭部呈黃褐色,前胸小盾片有時會變為黑色,胴部變成黃褐色或灰黑色。老熟幼蟲背上會出現3條黑褐色背線,1條背中線和兩條亞背線,末齡幼蟲體長12.70mm,后期會由黃褐色或灰黑色變成鮮紅色。
蛹:屬于被蛹,似紡錘形。剛化蛹時呈淺黃色,后來顏色逐漸變深,最后為紅褐色,長6?8mm。蛹的胸部背面分節明顯,中胸背板向后舌狀突出。自腹面觀,復眼明顯,黑色;兩翅翅芽分離,不接觸,前翅伸達腹部第四節;后足沒有伸出翅端。自背面觀,腹部背面第二十至腹節前緣有1排粗大的刺突,第二至八腹節后緣有1排較小的刺突。尾部可以活動,腹末向后突起形成臀棘,上有鉤刺。

桉小卷蛾在廣東林區1年發生8?9代,無明顯越冬現象。而在福州番石榴園1年發生6?8代,世代重疊。以老熟幼蟲越冬,但越冬現象不明顯。翌年3月中、下旬,氣溫回升時越冬幼蟲開始取食活動。越冬寄主包括桉樹、蒲桃、桃金娘、白千層、蓮霧等。生活史經過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常溫下卵期2?6d,幼蟲期11?31d,蛹期6?11d,成蟲壽命2?15d,整個生命周期21?70d。室內飼養結果表明,溫度較低時,桉小卷蛾發育緩慢,各蟲態歷期長;溫度較高時,桉小卷蛾發育較快,生命周期短。溫度28℃、相對濕度80%±5%、光周期為L:D=14:10的條件下,從卵發育到成蟲需要(24.79±0.11)d,其中卵期(3.88±0.02)d,一齡幼蟲期(2.13±0.04)d,二齡幼蟲期(1.96±0.03)d,三齡幼蟲期(2.02±0.25)d,四齡幼蟲期(2.23±0.04)d,五齡幼蟲期(5.45±0.74)d,蛹期(7.11±0.05)d。
溫度影響桉小卷蛾生長發育,溫度降低,卵發育趨于緩慢,卵期延長。冬末春初,卵期可達8?15d。孵化時,幼蟲咬破卵殼,頭部先伸出,蟲體在拉伸與收縮中爬出卵殼。卵粒耐雨水,浸泡在雨滴中8h也可正常孵化,卵孵化盛期為8:00?11:00。孵化率較高,平均可達71.00%,高的可達85.89%。
桉小卷蛾幼蟲多數蛻4次皮,蛻皮后,體內糞便排清,蟲體乳白色,幼蟲會吃掉前一齡的蛻,剩下頭殼。冬末春初氣溫較低時,幼蟲發育緩慢,各齡幼蟲歷期也會延長。
桉小卷蛾以幼蟲為害寄主新梢為主,結苞為害,具有一定的趨嫩性。一至三齡幼蟲取食葉肉,幼蟲沿葉背葉脈蠶食葉片,造成紅褐色的毛氈狀蟲道,一般蟲體隱藏于蟲道內取食。三齡幼蟲常爬出蟲道取食葉肉表皮,造成窗斑,褪綠。老齡幼蟲可取食整葉,在葉脈間取食葉片,造成孔洞、缺刻,可卷葉,有時會吐絲結繭。幼蟲可以轉移取食,1頭幼蟲為害2?3個梢,導致嫩梢枯萎,嚴重影響開花和結果。果園偶爾會發現幼蟲為害幼果,幼果被害后果面上呈現灰褐色毛氈狀蟲道,導致幼果畸形生長或脫落。
有報道表明,田間大部分幼蟲在表土化蛹,幼蟲吐絲綴合土粒成疏松的繭。但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桉小卷蛾可在番石榴的卷葉或枯梢中結繭或不結繭化蛹。實驗室飼養條件下,老熟幼蟲一般吐絲結繭化蛹,有的不結繭直接在葉片上化蛹。繭絲細且緊密,梭形,白色膜狀。末齡幼蟲后期會由黃褐色或灰黑色變成鮮紅色,然后身體慢慢縮水,蛻皮,變成黃白色,不動,1d左右開始化蛹;大多在葉背葉脈的凹槽間吐絲結繭化蛹,有的也會在嫩梢的蟲苞中結繭化蛹,少量會吐絲綴合其糞便成疏松的繭。蛹期平均(6.75± 1.63)d,大多數為6?7d。
桉小卷蛾成蟲多數在午夜至8:00?11:00羽化,少數在下午羽化。9月后氣溫降低,蛹發育緩慢,蛹期延長,羽化時間也會延遲至14:00?16:00。羽化時蛹的頭、胸部會先露出繭外。初羽化時成蟲的蟲體較軟,翅尚未展開,需補充營養。
成蟲羽化后需吸食露水或花蜜才能交配和產卵,大部分于當天晚上或第二天晚上交配,羽化后2?3d 開始產卵。卵產于葉片的正面或背面,有的也可以產在嫩梢和嫩莖上,卵散產。1頭雌蛾可多次產卵,產卵高峰期為午夜至9:00。桉小卷蛾每雌可產卵1?6次,1次可產多達76粒卵,一生可產155粒卵,平均每雌可產98粒卵。
桉小卷蛾成蟲白天常躲于隱蔽處、葉片下,夜晚田間在燈下可以誘到成蟲,趨光性較強,可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測報和誘殺。
成蟲壽命受環境影響較大,生長條件良好,營養充足,壽命長。28℃條件下成蟲壽命為4?8d。冬天時,氣溫較低,壽命延長。12月下旬羽化的成蟲壽命可達12?19d。相同條件下,雌蛾的壽命較雄蛾長。
四、發生規律
(一)田間種群動態
桉小卷蛾在廣東、海南、廣西等林區終年可見,冬季無越冬現象。在福州番石榴園各個季節也均可見到,但1?3月上旬老熟幼蟲活動遲緩,處于半越冬狀態。3月中旬后老熟幼蟲開始活動取食,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田間可見越冬代成蟲。4月上、中旬田間始見越冬代成蟲產下的第一代卵,4月中、下旬第一代卵陸續孵化,并開始為害番石榴嫩梢。但由于受到氣溫較低影響和4?5月梅雨季節對幼蟲存活率的影響,為害相對較輕,種群繁殖擴散較慢。第二代幼蟲盛發期是6中、下旬,也是全年為害的第一個高峰期,此時正值番石榴修剪后的快速生長期,桉小卷蛾幼蟲大量取食嫩莖、嫩梢和新葉,造成嫩梢枯萎,嚴重影響結果母枝的生長發育。經過田間藥劑防治后,蟲口密度銳減。8?9月開始,種群的數量發生較大變化,第四代幼蟲于9月中旬又達到一個為害小高峰,第五代為害高峰期在11月中旬。12月下旬老熟幼蟲取食活動遲緩,陸續進入越冬狀態,但越冬現象不明顯。
(二)氣候因子
桉小卷蛾的發生量與冬季林區和果園的蟲口基數密切相關。由于此蟲越冬現象不明顯,氣候因子的變化對蟲口基數的影響很大。冬季低溫,老熟幼蟲大量死亡或活動取食緩慢,則蟲口基數低。夏季高溫多雨也不利于其生長發育。降水量大小對桉小卷蛾的影響也很大,5月適量的降雨有利于其大量繁殖,而雨水過多或干旱,則不利于該蟲生長發育。1986年海南瓊海縣遭遇異常干旱天氣,當年調查發現各林區極少發現桉小卷蛾為害;1994年廣東雷州地區遭遇持續大雨或暴雨,桉樹林地幾乎見不到桉小卷蛾為害的蟲苞,翌年蟲口密度依然很低。2011年福建福州春夏之交氣溫偏低,番石榴園桉小卷蛾的為害高峰期比2010年偏遲約1個月,到7月中、下旬才迎來第一個幼蟲為害高峰期。
(三)寄主植物
桉小卷蛾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種群密度有明顯的差異。該蟲可為害桉屬各品種,但1987年海南國有上埔林場調查發現托里桉最感蟲,而赤桉則較抗蟲,同樣的栽培條件下,前者的蟲口密度是后者的42.36倍;福州2011年室內接蟲試驗和野外調查表明,桉小卷蛾雖均可為害番石榴、蓮霧、蒲桃等果樹,但番石榴上的蟲口密度最高,且在蓮霧和蒲桃上無法完成完整的1代或雖完成1代的發育,但幼蟲、蛹和成蟲的個體明顯偏小。
(四)天敵
桉小卷蛾田間種群密度大小與天敵有一定的關系。其中捕食性天敵有蜘蛛、草蛉、螳螂等。福州郊區觀察發現,斜紋貓蛛、三突花蛛等可捕食桉小卷蛾幼蟲;廣東和海南發現捕食性天敵主要是可以捕食成蟲和幼蟲的警覺管巢蛛(Clubiona vigil Karsch)。但田間桉小卷蛾幼蟲卷苞為害,天敵昆蟲對其捕食作用比較有限。
寄生蜂發現有廣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Walker)]、無脊大腿小蜂(Brachymeria excarinata Gahan)和桉小卷蛾絨繭蜂。前兩種寄生蜂從幼蟲到蛹跨期寄生,桉小卷蛾絨繭蜂只寄生幼蟲,2011年7月福州番石榴園調査發現寄生率可達30%以上。2012年4?7月還發現1種白僵菌寄生桉小卷蛾幼蟲,對桉小卷蛾的為害起著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
(五)化學農藥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在廣東、海南、廣西等省(自治區)的林場主要使用的化學農藥有樂果、敵百蟲、敵敵畏、辛硫磷等,這些農藥多為廣譜、中高毒殺蟲劑,可兼治桉小卷蛾,基本上可以控制桉小卷蛾的為害,使桉小卷蛾沒有暴發成災。進入21世紀后,由于對高毒、高殘留農藥的限制生產和使用,同時桉小卷蛾嗜好的許多臺灣優良番石榴品種被引進大陸種植,使得部分林區和番石榴園桉小卷蛾發生嚴重,成為桉樹和番石榴等果樹的重要害蟲之一。
五、防治技術
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適時使用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為輔,結合生物防治。根據桉小卷蛾的生物學特性及為害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一)農業防治
1.果園地選擇 桉小卷蛾的其他重要中間寄主有桉樹、白千層等,因此,果園地不宜選在種植成片桉樹或白千層的林地山地的周圍。
2.冬季清園 冬季桉小卷蛾以老熟幼蟲在枯枝落葉或卷葉中越冬。因此冬季釆果后應及時修剪,清除雜草和枯枝落葉,減少翌年的蟲口基數。可結合其他病蟲害的防治噴施1次0.8?1.0波美度石硫合劑。
3.適時修剪,合理管理水肥 桉豐產果園的常規肥水管理,尤其注意修剪后應施足基肥。桉小卷蛾一年中有兩個幼蟲為害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在6?7月;第二個高峰期在9月,即夏、秋兩個季節發生嚴重。因此,春、夏季應注重修剪,以避過一、二、四代桉小卷蛾的為害高峰期。根據對果實采摘的時間要求,準備9?10月采摘的番石榴建議應在4月中、下旬對果樹進行重剪,去除上年所有的枯枝落葉;而擬春節期間釆摘的果園則建議6月底后重剪,去除為害的蟲苞和枯枝落葉,減輕下半年的發生程度。修剪后1周需施足基肥(以雞糞肥或豬糞肥漚熟為宜)1次。
(二)物理防治
在各代成蟲期,利用桉小卷蛾成蟲的趨光性,懸掛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或太陽能誘蟲燈誘殺成蟲。一般掛燈間隔以100m為宜,掛燈處要求無高大障礙物,每天19:00至翌日6:00開燈。
(三)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天敵,絨繭蜂和白僵菌寄生桉小卷蛾的幼蟲,大腿小蜂從幼蟲到蛹跨期寄生,厲蝽是幼蟲的主要捕食性天敵。田間施藥時應注意選用對天敵較安全的選擇性藥劑,以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
(四)化學防治
1.防治時間 桉小卷蛾的藥劑重點防治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可結合農事操作,通過修剪控制新梢減少桉小卷蛾的食源來壓低蟲源,同時為果園積累更多的有機物,實現果園的增產和水肥利用率。幼蟲為害高峰期6月中、下旬至7月和9?10月各施藥1?2次。每次施藥間隔期至少7d。
2.可用藥劑 選擇20%除蟲脲可濕性粉劑75?150g/hm2、25%殺蟲雙水劑3750mL/hm2、10%氯氰菊酯乳油150?300mL/hm2、50%辛硫磷乳油1500mL/hm2、40%毒死蜱乳油900?1200mL/hm2、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450?825g/hm2,20%氟蟲雙酰胺水分散粒劑225?300g/hm2等進行防治。但要注意藥劑輪換使用,避免害蟲產生抗性。使用時按上述要求或標簽規定的使用濃度、使用間隔期和限制使用次數使用。
3.注意事項 桉小卷蛾幼蟲在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分布沒有差異。因此,噴藥時應均勻噴霧到樹冠四周及上、中、下部。如藥后24h內遇雨水沖刷,應重新噴藥,以達到防治目的。
目前,尚無桉小卷蛾對所使用藥劑的抗性報道,說明桉小卷蛾對生產上常用的藥劑還處于敏感階段。因此,桉小卷蛾化學防治的關鍵是要抓住用藥時機——幼蟲為害的兩個高峰期,同時輪換使用農藥,以避免產生抗性;另外,冬季釆果后應及時修剪,消除雜草和枯枝落葉;早春注意適時修剪,減少果園蟲口基數,以免暴發成災。
附:測報技術
1.調查抽樣技術 果園釆用5點取樣,每塊地利用目測法調查10株,統計株被害率、百梢蟲數及各蟲態蟲量所占比例。成蟲消長動態利用誘蟲燈進行逐日監測。
2.發生程度分級標準以番石榴園主害代發生盛期桉小卷蛾為害后番石榴葉片的平均卷葉程度,分為重度發生、中度發生和輕度發生3級。
輕度:有蟲苞株率10%以下為輕度發生(+)。
中度:有蟲苞株率10%?20%為中度發生(++)。
重度:有蟲苞株率20%以上為重度發生(+++)。
3.調查測報內容
(1)有蟲苞株樹和百梢蟲口數的調查。4月下旬到11月上旬,在番石榴果園內采取隨機取樣法或其他取樣方法確定樣樹,調查樣樹中有桉小卷蛾為害成蟲苞的比例,同時每棵樣樹的樹冠桉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各抽取2根枝梢,調查各梢的蟲苞數,以確定果園蟲口密度。
(2)各代成蟲羽化調查。4月下旬到11月上旬,利用病蟲測報燈誘殺成蟲,確定各代成蟲的高峰期,以確定下一代卵孵化的高峰期、幼蟲發生盛期等,以指導果園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