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為交流小麥條銹病發生防控情況,分析發生形勢,研討防控技術,動員安排下一步防控工作,全國農技中心結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小麥條銹病災變機制與可持續防控技術研究”項目實施,在河南省鄧州市舉辦小麥條銹病防控現場會。全國農技中心主任魏啟文、種植業管理司植保植檢處處長王建強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認為,去年秋播以來,各地大力推行小麥秋播藥劑拌種,全面落實“帶藥偵察、打點保面”,“發現一點、防治一片” 等防控措施,較好的遏制了病害發生蔓延和擴散流行。但當前已進入病害擴散流行發生盛期,每周面積增幅在30%以上。專家分析,近期隨著黃淮海等小麥主產區雨水增多,非常有利于下一階段病害的擴展流行,局部地區仍存在流行風險,堅持防控工作絲毫不能放松。
會議提出,要堅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分區治理、綜合防治”策略不動搖,“關口前移、抓早治小”,及時組織統防統治、適時組織應急防治,帶動群防群治,突出抓好西南和漢水流域等冬繁區防控,減輕當地危害,減少外傳菌源,及時落實黃淮海春季流行區預防措施,嚴防大面積流行危害,確保將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
會議要求,各地要緊盯關鍵時節,落實落細小麥防控措施。一是壓實防控責任。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層層壓實屬地防控責任,確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開展。二是加強監測預警。加強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及時掌握病害發生動態,準確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和防控技術要點,指導農民適時防控。三是推行統防統治。結合落實“一噴三防”補助政策等,加大項目和資金支持力度,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充分發揮社會化防治組織作用,大力推進統防統治,提高防控效果和效率。四是強化科技支撐。探索完善農科教協作治理工作機制,不斷集成優化并示范推廣小麥條銹病分區治理、聯防聯控技術方案和工作措施,為病害可持續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院士、湖南省農科院柏連陽院士、河南省農科院張新友院士、許為鋼院士,小麥產業體系崗位專家和河南、湖北、四川、陜西、甘肅等省農業農村廳有關同志,以及部分縣市農業農村部門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中心 病蟲害測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