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生產之要。為提升全國土壤墑情監測服務水平,推進節水增糧,服務新一輪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4月2—4日,全國農技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全國土壤墑情監測技術培訓班。
培訓班指出,水是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基本要素,是耕地和種子發揮作用的必需條件,是兩個“要害”的要害,全面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必須要充分認識水的極端重要性。在確保糧食和生態兩個安全的新要求下,當前節水農業還面臨著三大挑戰:從資源條件看,缺水是糧食生產的根本制約;從設施裝備看,灌溉是農業現代化的最大短板;從作物生產看,節水是提升單產的核心關鍵。實現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雙贏,關鍵是要提升農業用水效率,大力推進節水增糧,探索糧食增產的新路徑。
培訓班強調,肥水技術推廣部門要提高認識,轉變思路,進一步理清節水增糧的發展方向。在目標上,從節水減肥向水肥效率和糧食產能“雙提升”轉變,大幅提高水分生產力,實現每方水產出更多的糧食;在理念上,要統籌用好“三滴水”,優先使用天然降水,高效利用地表水,減少抽取地下水;在路徑上,要立足“三塊地”,針對旱耕地、水澆地和水稻田的水資源稟賦和節水設施條件,分區域分作物謀劃節水增糧技術路徑。一是旱耕地集雨保墑強保障,多措并舉提單產。著眼近10億畝旱作農業,以黃河流域和北方旱作區為重點,突出春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等作物,強化天然降水有效蓄積、高效利用和抗旱抗逆,提高旱區生產保障能力,在當前較低產量基礎上大幅提高單產。二是水澆地節水灌溉擴面積,水肥一體創高產。針對灌溉農業,大規模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推進測墑節灌,節約的水量用于灌溉旱耕地、撂荒地和開發后備耕地,擴大灌溉面積;針對4億畝高效節水灌溉,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通過水分養分精準高效供應,支撐作物合理密植,提升糧油作物大面積增產的“天花板”。三是水稻田旱作生產改制度,強化農藝減損失。圍繞東北井灌稻、南方望天田和灌渠末端易旱稻田,改水稻為旱作半旱作發展,合理推廣“降解膜+旱播旱管+長效肥”“降解膜+水稻移栽+節水灌溉”等模式,破解缺水難題,減少干旱損失。
培訓班要求,各地要提高思想站位,切實推進節水增糧,務實舉措干出成效。一是整合資源大力推進節水增糧。按照“三塊地”節水增糧的工作思路和技術路徑,整合項目資源,開展節水增糧“三新”試驗示范和技術應用,集成創新節水增糧技術模式,打造節水增糧示范區。二是支撐服務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圍繞4億畝高效節水灌溉,大力推進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將高效節水灌溉設施設備優勢轉化為實際的糧食產能優勢;探索旱地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技術模式,加強旱地基礎設施建設和旱作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三是全面夯實墑情監測工作基礎。加快自動監測站點建設,重點開展監測設備校正、田間持水量測定、墑情評價指標建立等三項關鍵性基礎工作,試點墑情監測強基礎整省(市、縣)達標推進行動。
培訓班邀請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專家講授墑情監測及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全國農技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張曄出席培訓班并講話,首席專家高祥照就穩糧保供節水之使命作報告,各省(區、市)土肥水技術推廣部門節水農業和墑情監測工作負責人及技術骨干,節水增糧增效示范區有關人員70余人參加培訓。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中心 節水農業技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