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該病僅在穗部發生。病菌侵入谷粒后,在穎殼內形式菌絲塊,破壞病粒內部組織后,菌絲塊逐漸增大,先從內、外穎殼合縫處露出塊狀的孢子座,初為淡綠色,后轉變成墨綠色或橄欖色,包裹穎殼,近球形,體積可達健粒數倍。最后孢子座表面龜裂,散布墨綠色粉末(厚垣孢子)。剖視病粒,可見孢子座中心為菌絲組織構成的白色肉質塊,外圍可分為3層:外層墨綠色,是最早成熟的厚垣孢子;中間橙黃色,是菌絲和漸趨成熟的厚垣孢子;內層淡黃色,是放射狀菌絲和正在形成的厚垣孢子。發病后期,有的孢子座兩側可生2?4粒黑色、稍扁平、硬質的菌核。菌核易脫落。

二、發病因素
稻曲病的發生與水稻抗病性、氣象因素和栽培管理等因素有關。
1.水稻抗病性 水稻不同類型間對稻曲病的抗性有顯著差異。一般粳稻、糯稻和秈粳亞種雜交后代較感病,而秈稻較抗病。同一水稻類型不同品種間抗病性也有明顯差異。汕優2號、桂朝2號、2159糯和秀水48等較感病,而汕優36、汕優452、嘉湖5號等較抗病。中、晚稻一般抽穗早的發病輕,抽穗遲的發病重。一般感病品種大多具有稈矮、穗大而密、葉片較闊且角度小、耐肥抗倒伏、適于密植的特點。
2.氣象因素 稻曲病的發生與水稻孕穗至抽穗揚花期的溫度、濕度、降雨和光照密切相關,其中以濕度和降雨對病害影響最大。此期如遇適溫(25?28℃)、多雨、少日照天氣,病害易嚴重發生。此期如遇高溫(30℃以上)干旱,則病害基本不發生或發生很輕。沿海和丘陵山區霧大、露重,病害往往較重。
3.栽培管理 過多施用氮肥,尤其是過多施用穗肥的田塊發病重。長期深灌,植株過于嫩綠、密度過大,感病品種連年種植,導致田間菌量積累,均會加重病害發生。此外,噴施赤霉素有刺激孢子萌發的作用,也可使病害加重。
三、綜合治理
三、綜合治理
控制稻曲病主要采取農業防治措施,并結合化學防治。
1.選用高產、抗病、早熟品種 因地制宜選用較為抗病的汕優36、汕優452、嘉湖5號、矮粳23和雙糯4號等品種。
2.清除菌源與種子處理 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粒燒毀,秋收后深耕翻埋。應避免在病田留種;若在病田留種,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可先用泥水或鹽水選種,清除病粒,再用1%石灰水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4?48h。
3.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施用氮、磷、鉀肥,切忌偏施、遲施氮肥,后期濕潤灌溉,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發生。
4.化學防治 抽穗前5?10d,每公頃用5%井岡霉素6750mL對水750kg噴施。其他有效藥劑有絡氨銅、三唑酮等。銅制劑必須在破口前使用,以免產生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