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咖啡的天牛是一類主要鉆蛀性害蟲的統稱,其共同的特點是以幼蟲蛀食咖啡植株的樹干、枝條和根部,受害咖啡因水分和養分輸導受阻,樹勢逐漸衰弱,輕者葉黃枝枯,產量銳減,重者整株枯死,或因主干被蛀食空后而折斷,導致顆粒無收,為害極大。
天牛屬鞘翅目天??评ハx。據文獻記載,我國為害咖啡的天牛共有10種,分屬3個亞科。分別是溝脛天牛亞科中的旋皮錦天牛[Acalolepta cervina(Hope);異名:Lamia cervina Hope,Acalolepta cervina Breuning,Monochamus cervina Hope和Dihammus cervinus Bates]、海南灰天牛[Blepephaeus subcruciatus(White),異名:Monochammus subcruciatus White]和黃天牛[Bacchisa sp.near pallidiventris(Thomson)],天牛亞科中的咖啡雙條天牛(Xystrocera festiva Thomson)、咖啡皺胸天牛[Plocaederus obesus(Gahan)]、澳門綠虎天牛[Chlorophorus macaumensis(Chevrolat)]、艷虎天牛(Rhaphuma placida Pascoe)、滅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 Chevrolat)和咖啡脊虎天牛[Xylotrechus grayii(White);異名:Clytus grayii White,Xylotrechus grayii Mochizuki et Masui],鋸天牛亞科中的毛角薄翅天牛[Megopis marginalis(Febricius)]。
為害咖啡的天牛分布最廣為害最重的是旋皮錦天牛和滅字脊虎天牛兩種。在云南咖啡種植區以滅字脊虎天牛為優勢種群,占混合種群中的78%,旋皮錦天牛約占22%,咖啡脊虎天牛、咖啡皺胸天牛、咖啡雙條天牛和黃天牛零星發生;20世紀50年代末,廣西咖啡種植區以滅字脊虎天牛為優勢種群,咖啡脊虎天牛呈零星發生;在海南植區有咖啡皺胸天牛、滅字脊虎天牛、咖啡脊虎天牛、海南灰天牛及艷虎天牛的為害記錄;澳門綠虎天牛及毛角薄翅天牛未見報道。
一、旋皮錦天牛
(一)分布與危害
旋皮錦天牛亦稱咖啡旋皮天牛、咖啡錦天牛、絨毛天牛、柚木腫瘤鉆孔蟲,在我國主要分布于云南各種植區及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福建建陽大竹嵐、西藏,但僅在云南省有為害咖啡的報道;東南亞、尼泊爾、日本、朝鮮及印度等國外地區也有分布。
旋皮錦天牛是咖啡樹的主要害蟲之一,多為害二至四年生的幼樹,尤其是二至三年生的幼齡小粒種咖啡(Coffea arabica)樹受害最為嚴重;為害咖啡樹時,以孵化后的幼蟲在樹干的皮層下作環狀鉆蛀為害,形成螺旋狀紋。旋皮錦天牛幼蟲旋蛀的速度很快,新孵化后10d左右的幼蟲,在定植1年平均直徑15mm咖啡莖干上的蛀痕一般占整個樹圍的1/3?2/3,在莖干粗大的老齡咖啡樹上,由于莖圍相對較大,樹皮較厚,環蛀一般只限于樹圍的一半左右。而后隨著蟲齡的增長,鉆蛀的隧道逐漸延長,二至三年生的咖啡樹干常被環蛀成螺旋狀,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漸次侵入形成層,在樹干表皮下形成長15?30cm、寬4?8mm、深入木質部3?5mm的扁平螺旋狀蛀道。蛀道被糞便所填塞,被害初期或植株不表現出為害狀時不易被發覺;螺旋狀蛀道連續多圈,一般為3?5圈,最多可達14圈;為害部位多在離地面5?30 cm或50?80 cm的樹干基部,受害的咖啡樹韌皮部被切斷,初期為害狀不明顯,后期漸顯,輕者顯現葉黃枝枯,長勢衰弱,第二年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嚴重的到秋末冬初即慢慢枯死。為害株率輕者為3%?5%,一般達10%?15%,重者達20%?30%,在個別靠近野生寄主的咖啡園可達70%?80%,甚至高達100%,對咖啡生產構成極大威脅。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5?17mm,寬5?8mm。通體密被呈絲光的純棕色或深咖啡色絨毛,無雜色斑紋。頭頂光滑,復眼下葉扁大,比頰部略長。觸角細長,端部絨毛較稀,色彩也較深,基節粗大,向后漸細,末節細瘦,雄蟲觸角超過體長5?6節,雌蟲超過3節。前胸近于方形,兩側刺突圓錐形,背板平坦光滑,刻點稀疏,有時集中于兩旁,前緣微拱突,靠后緣具兩條平行的細橫溝紋。小盾片半圓形,被淡灰黃色絨毛。鞘翅肩部較寬,向后漸狹,略呈楔形,末端略呈斜切狀,外端角明顯,較長,內端角短,大,圓形,有時整個末端呈圓形,翅基部無顆粒,刻點為半規則式行列,前粗后細,至端部則完全消失。
幼蟲:體長25?38mm,寬3.5?5.2mm,長圓筒形,乳白至蠟黃色,胸節較寬大,逐漸向尾部縮小。頭顱很扁,側緣中部稍縊入,中部前、后均稍膨大,后端渾圓;額線不很明顯,前端止于觸角后方;口器框深棕黑色,相當寬,唇基色淡、光滑,為較寬的梯形;口上毛6根;上唇卵圓形,基半部具橫皺紋,前半部及邊緣密生粗剛毛;上顎黑色,端鈍,基部具剛毛2根;下顎負顎須節外緣挺直,頂端膨大,呈竹節狀,具粗剛毛,下顎須各節均很直,下顎葉短小,不超過下顎須第二節頂端,內側密生長剛毛,下唇亞頦與頦分界明顯,頦的背方中央兩側各具粗壯剛毛2根;外咽片很小,有1對深陷的毛孔;口后片前緣色深,堅硬,具橫皺脊紋;觸角2節,第二節長為基部寬的2/3,頂部透明的錐形主感器僅稍短于第二節,兩旁有細指狀突3個,細毛3根;觸角孔后緣封閉;側單眼1對,小于觸角孔。前胸背板橫寬,黃褐色,前緣密生細毛,兩側具細長毛,側溝明顯,亞側陷淺,溝的前端內側各有1卵形陷,其前方較光滑,具細橫皺,背中央骨化板密布粗糙細顆粒,中部兩側較稀粗,中區較密,向后漸細密,近后緣處有細皺紋;前胸腹板中前腹片較光滑,僅具稀疏短毛;胸足可見,極短小,色暗,有1叢剛毛;中胸氣門突入前胸。腹部第三至九節的上側片均發達,呈突邊板,第一、二節的不明顯,各腹節的背步泡突具2橫溝,4列卵圓形瘤突近念珠狀,不愈合;中溝每側5?6個,斜向排列,互相不愈合,兩端側縱褶附近各有3或4個瘤突,各腹節側瘤突明顯,具2根細長剛毛;腹氣門卵圓形或廣橢圓形,圍氣門片黃褐色,緣室位于氣門片后緣下方,在氣門口后邊的中部后方有小型緣室3個,呈短橫條狀,并列在氣門邊上。天牛屬鞘翅目天??评ハx。據文獻記載,我國為害咖啡的天牛共有10種,分屬3個亞科。分別是溝脛天牛亞科中的旋皮錦天牛[Acalolepta cervina(Hope);異名:Lamia cervina Hope,Acalolepta cervina Breuning,Monochamus cervina Hope和Dihammus cervinus Bates]、海南灰天牛[Blepephaeus subcruciatus(White),異名:Monochammus subcruciatus White]和黃天牛[Bacchisa sp.near pallidiventris(Thomson)],天牛亞科中的咖啡雙條天牛(Xystrocera festiva Thomson)、咖啡皺胸天牛[Plocaederus obesus(Gahan)]、澳門綠虎天牛[Chlorophorus macaumensis(Chevrolat)]、艷虎天牛(Rhaphuma placida Pascoe)、滅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 Chevrolat)和咖啡脊虎天牛[Xylotrechus grayii(White);異名:Clytus grayii White,Xylotrechus grayii Mochizuki et Masui],鋸天牛亞科中的毛角薄翅天牛[Megopis marginalis(Febricius)]。
為害咖啡的天牛分布最廣為害最重的是旋皮錦天牛和滅字脊虎天牛兩種。在云南咖啡種植區以滅字脊虎天牛為優勢種群,占混合種群中的78%,旋皮錦天牛約占22%,咖啡脊虎天牛、咖啡皺胸天牛、咖啡雙條天牛和黃天牛零星發生;20世紀50年代末,廣西咖啡種植區以滅字脊虎天牛為優勢種群,咖啡脊虎天牛呈零星發生;在海南植區有咖啡皺胸天牛、滅字脊虎天牛、咖啡脊虎天牛、海南灰天牛及艷虎天牛的為害記錄;澳門綠虎天牛及毛角薄翅天牛未見報道。
一、旋皮錦天牛
(一)分布與危害
旋皮錦天牛亦稱咖啡旋皮天牛、咖啡錦天牛、絨毛天牛、柚木腫瘤鉆孔蟲,在我國主要分布于云南各種植區及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福建建陽大竹嵐、西藏,但僅在云南省有為害咖啡的報道;東南亞、尼泊爾、日本、朝鮮及印度等國外地區也有分布。
旋皮錦天牛是咖啡樹的主要害蟲之一,多為害二至四年生的幼樹,尤其是二至三年生的幼齡小粒種咖啡(Coffea arabica)樹受害最為嚴重;為害咖啡樹時,以孵化后的幼蟲在樹干的皮層下作環狀鉆蛀為害,形成螺旋狀紋。旋皮錦天牛幼蟲旋蛀的速度很快,新孵化后10d左右的幼蟲,在定植1年平均直徑15mm咖啡莖干上的蛀痕一般占整個樹圍的1/3?2/3,在莖干粗大的老齡咖啡樹上,由于莖圍相對較大,樹皮較厚,環蛀一般只限于樹圍的一半左右。而后隨著蟲齡的增長,鉆蛀的隧道逐漸延長,二至三年生的咖啡樹干常被環蛀成螺旋狀,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漸次侵入形成層,在樹干表皮下形成長15?30cm、寬4?8mm、深入木質部3?5mm的扁平螺旋狀蛀道。蛀道被糞便所填塞,被害初期或植株不表現出為害狀時不易被發覺;螺旋狀蛀道連續多圈,一般為3?5圈,最多可達14圈;為害部位多在離地面5?30 cm或50?80 cm的樹干基部,受害的咖啡樹韌皮部被切斷,初期為害狀不明顯,后期漸顯,輕者顯現葉黃枝枯,長勢衰弱,第二年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嚴重的到秋末冬初即慢慢枯死。為害株率輕者為3%?5%,一般達10%?15%,重者達20%?30%,在個別靠近野生寄主的咖啡園可達70%?80%,甚至高達100%,對咖啡生產構成極大威脅。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5?17mm,寬5?8mm。通體密被呈絲光的純棕色或深咖啡色絨毛,無雜色斑紋。頭頂光滑,復眼下葉扁大,比頰部略長。觸角細長,端部絨毛較稀,色彩也較深,基節粗大,向后漸細,末節細瘦,雄蟲觸角超過體長5?6節,雌蟲超過3節。前胸近于方形,兩側刺突圓錐形,背板平坦光滑,刻點稀疏,有時集中于兩旁,前緣微拱突,靠后緣具兩條平行的細橫溝紋。小盾片半圓形,被淡灰黃色絨毛。鞘翅肩部較寬,向后漸狹,略呈楔形,末端略呈斜切狀,外端角明顯,較長,內端角短,大,圓形,有時整個末端呈圓形,翅基部無顆粒,刻點為半規則式行列,前粗后細,至端部則完全消失。
蛹:體長25?28mm,寬4.5?5.5mm,乳白色,羽化時呈黃褐色或棕褐色。頭下傾于前胸之下,口器后彎,下唇須伸達前足基部。觸角向后伸至中胸腹面,卷曲呈發條狀或略呈盤旋狀。前、中足均屈貼于中胸腹面,后足屈貼于體腹部兩側。腹部可見9節,第十節嵌入前節之內,其中第七節最長,第九節具褐色端刺。
卵:長3.5?4mm,寬1.0?1.2mm,呈棱形,略彎曲,初產時乳白色,近孵化時變為黃褐色或棕褐色。
(三)生活習性
旋皮錦天牛在云南1年發生1代并跨年度完成,10月中、下旬后,當溫度降至20?25℃,相對濕度降至70%?75%以下時,氣候干燥,老熟幼蟲在寄主植物的莖基部表皮下或根部附近或鉆入土中構筑蛹室并以滯育態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當溫度回升至20?25℃,相對濕度達70%?75%及以上時,滯育解除,開始繼續發育。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當溫度升至30℃以上,土壤濕度在80%?90%時,成蟲陸續羽化,進入羽化盛期,5月中、下旬進入雨季后開始鉆破基部樹干表皮而出或向上爬出土表面,先短暫停歇或短距離爬行后,開始起飛活動并交尾產卵。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為成蟲產卵高峰期和幼蟲初侵入盛期,卵多產在莖干距地表100cm以下的皮層內,其中距地20cm的最多。7?8月蛀入的幼蟲多在皮層和形成層中旋蛀為害,進入9月以后即逐漸蛀入木質部繼續為害直至越冬。據觀測,在室內溫度30?32℃,相對濕度70%?90%條件下,卵期6?9d,平均7.5d;幼蟲共分6齡,歷期287?298d,平均292d,其中滯育越冬期138?145d;蛹為離蛹,歷期12?18d,平均15d;完成1代需305?325d,平均315d;雌成蟲壽命26?30d,平均28d;雄成蟲壽命32?37d,平均34.5d。
成蟲具趨嫩綠習性、假死性和畏光性,飛行能力較弱,飛行速度慢、距離短,白天隱伏在咖啡或其他寄主根部附近的枯草落葉或其他陰暗場所,20:00開始活動,取食和交尾時見光立即躲避;在交尾前常棲息在寄主枝葉上,取食幼嫩樹枝干皮部、葉脈、葉柄,取食補充營養后5?10d后互相追逐交尾,交尾時呈雄上雌下的重疊式;交尾后當天即可產卵,并具多次交尾、產卵習性,產卵、交配交錯進行;雌成蟲喜歡選擇咖啡樹向陽一側產卵,而遮陰部位產卵稀少;產卵時,先咬破樹皮,形成1?2mm的長方形裂口,將卵粒單產于皮層下,孵化的幼蟲隨即在皮層旋蛀為害;幼蟲的旋蛀行為對咖啡樹徑的粗細和位置具較強的選擇性,多集中在直徑2?3cm的咖啡樹上,多分布在咖啡樹莖靠近地表的位置;當旋蛀的樹徑大于4cm時,多選擇離地50?100cm的部位為害。偶爾也旋蛀第一、二側枝的皮層;幼蟲在空間分布上呈現隨機分布,以單株蟲口數為1頭的頻率最高;在野生寄主上的幼蟲越冬后于翌年3月下旬離開隧道,在距樹干表面2?9mm處做蛹室化蛹,蛹室的大小為蛹體長的兩倍,兩端有較粗的木絲填塞。
(四)發生規律
1.蟲源基數 由于幼蟲是在咖啡樹干皮層下旋蛀為害,易被天敵捕殺,很難在咖啡樹上完成1個世代,因此,侵害咖啡園的旋皮錦天牛主要來源于越冬的野生寄主;其受害地塊、為害株率與其周邊林地距離具明顯的相關性,離林地越近,受害率越高,反之,則輕。若咖啡園周邊的林地存在豐富的寄主植物和很高的蟲口基數,在適宜的條件下,旋皮錦天牛種群極易迅速增長,導致嚴重發生。
2.氣候條件 旋皮錦天牛的卵在25?35℃、相對濕度75%?95%條件下均能孵化,孵化率達94%。溫度低于15℃或高于35℃,相對濕度低于60%時,不利于卵的孵化;生境蔭蔽度的高低也影響著旋皮錦天牛的發生,生長于蔭蔽環境內的咖啡樹受害率低。據調查,隱蔽于木豆附近的咖啡樹受害率僅為7.89%,而完全無遮陰的咖啡樹受害率則達25.56%。
3.寄主植物 旋皮錦天牛食性雜,除咖啡之外,還為害團花樹、蓖麻、石榴、臭牡丹、柚木、菩提樹、駁骨丹、九里香、草本接骨木、茶、羽葉山黃麻、釣樟、菠蘿蜜、喜樹、細花櫻桃等18科23屬30多種植物。
4.天敵 在自然界中,旋皮錦天牛的天敵主要有捕食性和寄生性兩類,其中捕食性天敵昆蟲有立毛舉腹蟻(Crematogaster ferrarii Enery)、黑褐舉腹蟻(C.rogenhoferi Mayr)、蠼螋(Labidura riparia)和一種錘角蝮(Nesogaster sp.);寄生性天敵昆蟲有茶色深溝繭蜂(Iphiaulax rufus)。在這些天敵中捕食性的兩種螞蟻對旋皮錦天牛的幼蟲、蛹和未羽化的成蟲都具有較強的捕食能力,據調查,這兩種螞蟻對旋皮錦天牛幼蟲的捕食率最高可達50%;而蠼螋在一些咖啡園對越冬的旋皮錦天牛幼蟲捕食率高達10%左右。
(五)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 ①采用咖啡套種其他經濟林木果樹和作物的復合栽培模式,建立長勢健壯、樹冠結構合理的咖啡園。通過選用抗逆性較強的咖啡品種每1hm2種植4500?5500株,與其他經濟林木果樹和作物套種,如澳洲堅果、柚子、西楠樺、玉米等,使咖啡園保持在20%?40%的蔭蔽度,一方面可有效地控制旋皮錦天牛的為害;另一方面又改善了咖啡園的環境條件和水肥效應,在提高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同時,也使咖啡樹長勢更強,抗逆性得到有效提升。具體模式如下:澳洲堅果種植株行距4m×8m,每1hm2種植310株,在其行距間種植咖啡4行,株行距1m×2m,每1hm2種植4950株;種植柚子株行距2.5m×8m,每1hm2種植500株,在其行距間種植咖啡4行,株行距1 m× 2m,每1hm2種植4950株;海拔1200m以上的西楠樺種植株行距4m×12m,每1hm2種植208株,在其行間種植咖啡6行,株行距1m×2m,每1hm2種植4950株;新植咖啡園每年在咖啡行距間種植2行玉米,連續播種兩茬為咖啡遮陰。②加強咖啡園管理。注重水肥管理,及時除草和修剪樹勢,控制調節濕度和蔭蔽度;每年10月中、下旬后至翌年3月中、下旬前,結合冬季除草清園工作,全場淺翻挖咖啡地1次。③清潔咖啡田園,及時清除蟲害株和野生寄主。利用冬季或農閑時,及時清除長勢較弱的蟲害株并及時更新、復壯。具體方法是在離地30cm處對受害咖啡樹進行切干,截干后用石蠟或凡士林涂封,而后對萌生枝進行修芽留干,選留健壯的1?2條直生枝培育成主干,按照豐產綜合栽培技術措施進行管理。對切下的咖啡樹干和清除的咖啡園周邊旋皮錦天牛野生寄主樹,要隨即帶離咖啡園并集中燒毀,以減少翌年外來的蟲源。
2.生物防治 在保護旋皮錦天牛天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白僵菌(Beauveria sp.)和腫腿蜂成熟的應用技術,控制旋皮錦天牛為害。白僵菌是天牛最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最為重要,可采用菌液噴干、菌粉噴干和菌膏涂干的方法防治旋皮錦天牛;腫腿蜂中的管氏腫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和川硬皮腫腿蜂(S. sichuanensis Xiao)具有生態適應性強、寄主譜廣、搜索寄生能力強等特點,釆用人工繁殖與田間放蜂的方式是目前生產上大規模運用且效果好、效率高的天牛生物防治方法。
3.物理防治 ①涂干。選擇在5月下旬成蟲羽化前,用1份藥劑、25份新鮮牛糞、10份黏土和15份水,混合后均勻攪拌成糨糊狀,以適用、粘穩在樹干上為度,均勻涂刷距地面50?80cm的樹干,防治旋皮錦天牛產卵,藥劑可選用50%殺螟丹可濕性粉劑和敵毒粉(敵百蟲+毒死蜱)。②人工捕捉。7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對二至三年生幼齡咖啡樹逐株檢查樹干,并進行人工捕捉幼蟲,早檢查早發現,殺死其中的幼蟲,以彌補化學淋噴干、涂干防治的漏洞。
4.化學防治 ①噴藥殺死交尾前補充營養的成蟲。20%甲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任選一種,交替使用,于成蟲出現期每7?10d噴1次,連噴2?3次。②及時開展統防統治。從咖啡定植后第二年起,每年在雨季來臨初,用15%或5%毒死蜱顆粒劑,每公頃用30?75kg施咖啡根頸基部進行統防;也可結合田間管理,于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全場用16%蟲線清(主要有效成分由呋線威和丙硫磷組合而成)乳油150?200倍液、40%殺撲磷乳油1000?1200倍液或50%殺螟丹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逐株淋噴距地面50?80cm的樹干部位,重點淋濕二至四年生的幼齡咖啡樹干;5年樹齡以上每年5月中旬至6月用40%毒死蜱乳油200倍液噴莖干基部,間隔7?10d連噴2次。對旋皮錦天牛常發區域或嚴重發生地塊,可每間隔10?15d,連續噴淋樹干2?3次,殺死卵或剛孵化尚未進入真皮或木質部的幼蟲。
二、滅字脊虎天牛
(一)分布與危害
滅字脊虎天牛又名咖啡滅字虎天牛,在我國長江以南較常見,主要分布于云南所有種植區及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貴州、四川及臺灣。國外的印度、緬甸、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都有分布。
滅字脊虎天牛主要為害成齡咖啡樹,以幼蟲鉆蛀入樹干木質部,將木質部蛀成橫向、縱向或環向曲折縱橫交錯的隧道,有時還會向下鉆蛀為害根部,導致受害咖啡樹葉萎枝枯,甚至全株死亡;被害樹干內有幼蟲少則1頭,多則達57頭,且有的在一棵樹干內同時存在不同世代的各蟲態;被害咖啡樹因組織受到刺激而形成環狀腫塊,導致表皮木栓層斷裂,水分輸送受阻,其上枝葉變黃、枯死,莖干基部常萌發側芽;受害樹干受推、拉力或被風吹易折斷。其為害株率一般為2%?5%,重者達10%?25%。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型較小,黑色或黑綠色,體長為10?18mm,體寬為2.5?3.2mm;頭、胸被淡黃或綠灰色絨毛;前胸背板不著生絨毛區域形成黑色斑紋,中央有1個黑色大圓斑,兩側各有1個小黑斑點;鞘翅具有灰色或淡黃色絨毛斑紋,每翅有5個斑紋,第一為橫斑,位于基緣;第二為斜斑,由肩向內斜;第三斑紋從小盾片之后的中縫為起點,至中部之前,橫外緣彎曲;第四橫斑紋位于中部稍后,近中縫一端較寬;第五斑紋是斜斑,位于端末;兩翅前端3個黃色斑紋共同組成“滅”字形紋。腹面大部分區域著生濃密黃色絨毛,雌雄額脊不相同,雄蟲中央有1條細縱脊,兩側各有1個近長方形的粗糙面脊斑;雌蟲有3條縱脊;頭具細粒狀刻點;觸角黑色,雄蟲觸角長達鞘翅基部,雌蟲觸角則稍短,第三節同柄節或第五節約等長。前胸背板長稍勝于寬,前端略窄;胸面有顆粒狀或皺紋刻點。小盾片近半圓形,鞘翅后端稍窄,端緣略斜切。外端角較尖,縫角刺狀,翅面具細密刻點。足細長,后足第一跗節長于其余跗節的總長度。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可達21?38mm,前胸寬可達3.5?5.5mm。黃白色,扁圓筒形。頭顱近梯形,側緣弧圓,近后端最寬,后緣平直;口器框黑褐色,其余黃褐色;額前緣中部略凹,中額線與額線均不明顯;口上毛4根;上唇乳白色,橢圓形,前緣具較長剛毛;上顎鑿形,外側光滑;下顎負顎須節外側渾圓,下顎須3節,等長;下顎葉高與下顎須齊,端部向內傾斜,具稀疏剛毛;下唇須第一節長于第二節;頰密被短毛;口后片前緣平直,口后線明顯;下咽片長方形,外咽線細脊狀。側單眼圓形突出,無色素斑。觸角3節,第三節長為第三節寬的2倍,第三節端部具長剛毛3根,短毛2根,錐形主感器長為第三節的1/2。前胸背板橫寬,前緣后具2橫斑,中區色較淡,具較疏細毛,側溝短,兩側間“山”字形骨化板乳白色,中央有細縱脊,表面具細縱刻紋,前胸腹板與側前腹片分界不明,中央有細毛,兩側區光滑;足退化。腹部背步泡突光滑,各溝紋不明顯;肛門3裂。
蛹:欖核形,長為16?18mm,寬為4.5?5.0mm,初為乳白色,漸變為乳黃色、蠟黃色至黃棕色,觸角向后伸至中胸腹面,卷曲呈發條狀。頭部傾于前胸之下,口器向后。
卵:長橢圓形,一端偏細。長為1.2?1.5 mm,寬為0.8?1.0mm,卵的周圍有一圈網狀附著絲,初產時白色或乳白色,后漸變為灰棕色,近孵化時變為棕褐色或棕黑色。
(三)生活習性
滅字脊虎天牛以幼蟲和成蟲在寄主莖干內越冬,1年發生1代,由于越冬蟲態差異,世代重疊嚴重,一年出現3個成蟲高峰期,第一個在3?4月,第二個在6?7月,第三個在9?10月。
11月上、中旬,當溫度降至20?25℃,相對濕度降至70%?75%及以下時,滅字脊虎天牛以幼蟲和成蟲呈滯育態進入越冬,滯育越冬期97?112d。翌年2月中、下旬當溫度回升至20?25℃,相對濕度達70%?75%時,滯育解除,越冬成蟲和幼蟲開始繼續發育;因越冬蟲態不同,翌春成蟲出孔群飛期較長,自3月初至11月底都可發現,造成蟲態參差不齊,一年四季都有滅字脊虎天牛成蟲出孔交配產卵活動。
成蟲體形細小,行動活潑,敏捷,但飛翔力較弱,多喜爬動或短暫遷飛,具一定的趨光習性和短暫假死性,多選擇晴天10:00?16:00氣溫在25℃以上時出沒于向陽空曠處的老咖啡樹上活動,早、晚、陰雨天或氣溫低于25℃時成蟲靜伏不動;雌成蟲用其尾端針狀產卵管將卵散產于粗大、表皮干翹、粗糙、離地面10?30cm的中下部樹干裂縫內,一般1?10粒1組,分數組產在樹皮縫隙內;雌成蟲產卵量與其體形大小呈正相關,體長13mm以下的產卵量在80粒以下,體長15mm以上的產卵量可達150粒,每年以7月和10月羽化出孔的成蟲產卵量最多;孤雌可產卵但不能孵化;初孵幼蟲先在樹表皮下深度1?3mm處蛀食形成彎曲的隧道,約20d后便深入木質部蛀食;幼蟲蛀入樹干之初,外表無明顯蛀入孔,更沒有排出木屑或蟲糞的跡象,當在樹干組織內穿鑿縱橫交錯的大小坑道時,則一邊蛀食一邊向體后排泄糞便,使糞便充塞于坑道內,借以防御敵害;蛀食道長40?50cm,在直徑2.5cm以上、較粗大的樹干中為害,蛀道多呈縱橫交錯狀;若在較細小的樹干上為害,幼蟲先環繞樹干旋蛀數圈后,即蛀入髓部,沿樹心向根部蛀食,致整株枯死;老熟幼蟲向樹干邊緣鉆蛀圓形孔道,孔道開口于表皮下,并用木屑填塞孔口,以最后段蛀道作蛹室,而后停食靜止不動,體軀收縮成圓筒形,經3?4d后便蛻皮化蛹;成蟲全天可羽化,但多在夜間或陰天的白天,初羽化成蟲仍在蛹室內靜伏5?7d,待體壁和鞘翅硬化以及性器官發育成熟后,多于溫度25℃以上,烈日或陽光充裕的晴天12:00?16:00從表皮孔口鉆出,在樹干上短暫停留或短距離爬行后起飛,成蟲出孔后只舔食水滴,不為害寄主,在天氣晴朗、氣溫高、陽光普照的白天正午異?;钴S,常飛向咖啡樹枝葉濃密、較陰涼、隱蔽處或咖啡樹冠活動,尋偶交配;出孔后的成蟲當天即可交配并分多次進行,交配呈雄上雌下的重疊式,交配后雌蟲當天或數天后開始產卵,交配與產卵交錯進行。
在室內溫度30?32℃、相對濕度80%?90%條件下,滅字脊虎天牛的卵期9?12d,平均10.5d;幼蟲分6齡,歷期296?322d,平均309d;蛹為離蛹,歷期9?15d,平均12d;完成1代需314?349d,平均331.5d;離開樹干的雌成蟲壽命14?22d,平均18d;雄成蟲壽命17?25d,平均21d;除每年各代次經歷的時空不同,各蟲態發育歷期具差異,在相同的濕度和食物條件下,溫度較高時各蟲態發育正常率較高、較快,歷期稍短;反之,各蟲態死亡率較高,發育慢,歷期稍長。
(四)發生規律
1.蟲源基數 滅字脊虎天牛種群具有幼蟲存活率很低、種群時間上變動大、不穩定、發育快速、產卵量大、生活史短、壽命短于1年的特征。新植咖啡地的蟲源,主要是由其他野生寄主植物和老咖啡園遷移蔓延而來的,因此靠近野生寄主和老咖啡園的新植地,蟲害岀現較早,受害重;此外,管理差、立地條件差、樹勢衰弱的咖啡園易招引滅字脊虎天牛產卵為害。因此各世代發生量及為害率呈逐代加重的趨勢。
2.氣候條件 咖啡滅字脊虎天牛成蟲每期出孔數量與當時的天氣有極密切關系,晴天高溫時成蟲多,反之則少;滅字脊虎天牛在干旱季節為害較重,喜歡侵害衰弱木,但在極度蔭蔽潮濕的環境下也不利于其發生;凡無蔭蔽或蔭蔽不良、較暴曬向陽、管理又粗放的咖啡園,受害較嚴重。如廣西水口三年生的幼樹受害率高達53%。其卵在20?35℃,相對濕度80%?90%條件下均能孵化,孵化率達93.4%,溫度低于20℃或高于35℃,相對濕度低于60%時,不利于卵的孵化。
3.寄主植物 滅字脊虎天牛除為害咖啡外,還能寄生厚皮樹、鐵刀木、蓖麻、柚木、芒果、菠蘿蜜、楠木、山石榴及水團花等,據廣西大青山區調查,滅字脊虎天牛的寄主植物厚皮樹受害率高達47%??Х葮錇榇紊闹鳂洌×7N咖啡(Coffea arabica)又較中粒種咖啡(Coffea canephora)更易受滅字脊虎天牛為害;滅字脊虎天牛對咖啡樹徑的粗細同樣具較強的選擇性,多集中蛀食直徑3?4cm的咖啡樹,且單株蟲口數為1頭的頻率最高,其種群空間分布型符合隨機分布。
4.天敵 滅字脊虎天牛雖然繁殖力比較強,但是自然死亡率卻很高,其中天敵的制約對該蟲的發生發展具有相當的抑制作用。其天敵有捕食性和寄生性兩類,捕食性天敵昆蟲除立毛舉腹蟻、黑褐舉腹蟻及蠼螋外,還有食蟲虻、中華小家蟻(Monomorium chinense Santschi)及小家蟻[M. pharaonis (L.)],寄生性天敵昆蟲有間斑舉腹姬蜂(Pristaulacus intermedius)。這些天敵對滅字脊虎天牛的幼蟲、蛹、未羽化的成蟲及成蟲都具有較強的捕食和寄生能力。據調查,中華小家蟻和家蟻常在滅字脊虎天牛蟲道中活動,特別是在蛹室內較常見,時有滅字脊虎天牛被咬碎或只剩下皮和頭部一些殘跡,它們對滅字脊虎天牛的捕食率可達到10%?20%,間斑錘舉腹蜂的寄生率一般在8%左右,而食蟲虻則可直接捕食滅字脊虎天牛成蟲。
(五)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 ①選植抗逆性強、高產、密集、矮生的品種。咖啡滅字脊虎天牛喜歡為害樹葉稀疏、莖干裸露、皮粗爆裂的咖啡樹,一些抗逆性差的品種常因病害發生造成大量落葉,致使滅字脊虎天牛發生也較重。因此,在生產上推廣抗逆性強、高產、植株矮、樹形緊湊、自身蔭蔽性強的新品種,除了抗病和高產外,對滅字脊虎天牛的為害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從而減輕蟲害發生。目前普遍推廣種植的卡蒂姆CIFC7963即為抗性品種。②采用復合栽培模式,適度增加蔭蔽度并合理密植。滅字脊虎天牛成蟲喜在干燥向陽處產卵,實行復合套種栽培模式并合理密植可有效增加咖啡園蔭蔽度,既可增加咖啡園相對濕度,又有利于咖啡生長,從而使咖啡免受或少受為害。③加強田間管理,促進咖啡樹健康生長。注重水肥管理、修枝整形和冬季除草清園工作,促使咖啡強勢生長,營造不利于滅字脊虎天牛的園區環境,增強植株抗蟲能力。④清潔咖啡田園,及時處理蟲害樹及野生寄主,減少蟲口密度。加強田間巡查力度,及時發現處理和更新復壯蟲害株,集中燒毀,將滅字脊虎天牛各蟲態于脫離樹干、出蛀孔之前殺死,重點是5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第二代的防治。同時在冬季或農閑時,及時清除咖啡地周邊滅字脊虎天牛的野生寄主,以減少外來蟲源。
2.生物防治 在充分保護和利用天敵的前提下,采用成熟的白僵菌及腫腿蜂應用技術防控滅字脊虎天牛,方法與旋皮錦天牛生物防治方法相同。
3.人工防治 根據該蟲的生物學習性、發生為害規律和年生活史,在各代成蟲脫離樹干、出蛀孔前認真逐株檢查,清除并燒毀有蟲植株,或用彎刀刮皮去除咖啡莖干粗皮,或戴手套擦去莖干粗皮,能有效防治滅字脊虎天牛的為害。
4.化學防治 在4月中旬前涂干,用水:膠泥:石灰粉:75%毒死蜱可濕性粉劑:食鹽:硫黃粉=2:1.5:1.2:0.005:0.005:0.005的配比,混合攪拌均勻成糨糊狀,均勻涂刷距地面50?80cm的咖啡樹干,防治第二代、第三代滅字脊虎天牛產卵和第一代卵或剛孵岀尚未進入木質部的幼蟲。其他化學防治方法與旋皮天牛相同。
三、咖啡皺胸天牛
(一)分布與危害
咖啡皺胸天牛又稱咖啡胖天牛,我國主要分布于海南、廣東、廣西、云南及臺灣等省份,國內分布區明顯偏南,北限未過25°N,最北達廣東連縣、廣西南寧、云南新平,南至南部國境線,東面濱海,西達云南西側;以臺灣、海南及云南密度稍高,海南一些咖啡種植園受害率最高可達21.1%。國外分布于泰國、緬甸、印度。
咖啡皺胸天牛以幼蟲鉆蛀咖啡幼樹樹干下部及老樹第一分枝基部的樹皮及木質部為害,致使植株葉片發黃,生長勢減弱甚至死亡。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28?49mm,體寬11?14 mm,紅褐色,密被棕灰色短絨毛,背面的帶金黃色,腹面的帶淺灰色,且較長。頭部復眼間具1條縱脊紋。觸角紅褐色,第一節大部分、第二節及第三至十節的末端黑褐色。前胸寬大于長,側刺突發達,前胸背板具不規則的隆起皺褶。鞘翅縫緣常呈黑色,端部斜切,外端角突出,呈齒狀,內端角呈刺狀。前胸腹板突片有1圓筒形瘤突。雄蟲觸角約超出體長的一半,腹端圓形;雌蟲觸角與體等長或略短,腹端較平直。
卵:長橢圓形,長2.1mm,寬1.1mm,乳黃色。卵殼表面被小刺。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可達80mm,前胸寬15mm,體細長,圓筒形。頭顱額前緣后唇基平直光滑,上唇橫卵形,密生金黃色剛毛;上顎黑褐色,粗糙,基半部具粗短剛毛3?6根,下顎須第三節端尖,長為第二節的2/3;下唇須第一節長,第二節長為第一節的1/3;額粗糙,棕褐色,后頰光滑,無隆脊;口后片具微弱的條狀脊紋,棕褐色,前緣色更深,口后線暗色,弧形內彎;外咽線明顯隆起。側單眼3對,圓形,極突出,排成1縱列。觸角3節,第三節細長,長為基寬的4倍,為第二節長的1/2,錐形主感器短小,不及第三節長的1/4。前胸背板前緣兩側各具1個橫向的紅褐色斑,中央具由2個半圓形斑組成的褐色圓形斑,后緣具中央前突的褐色斑,前胸背板前緣之后及側緣密生赤褐色細毛,后區暗色,具微刺粒及細縱脊紋,被稀疏細毛,腹部背步泡突具2橫溝,中溝寬而淺,無瘤突,密被刺粒;第九腹節背板無刺突;側板上側盤不很明顯;肛葉粗糙,表面無毛,周圍有很密的銀灰色細毛。足發達,前跗節細長,淡色,具小刺。氣門寬卵形,圍氣門片厚,色淡,無緣室。
蛹:黃白色,肥大,觸角卷曲在腹部末端。觸角節端部膨大,前胸具發達的側刺突,翅芽短而窄。蛹繭扁橢圓形,長徑25mm,短徑15mm,白色,堅硬。
(三)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
咖啡皺胸天牛1年發生1代,成蟲于5月中旬岀孔、交尾及產卵;經交尾的雌蟲卵散產于離地面1m以內的樹干或第一分枝基部樹皮縫隙中。幼蟲孵出后在皮下及邊材部分為害,然后蛀入木質部,蛀道縱橫交錯;幼蟲老熟時分泌碳酸鈣在蛀道較寬處結成扁橢圓形堅硬的繭,并在其內化蛹。若成蟲10月羽化則當年岀繭,否則在繭內越冬至翌年初春才破繭而出,于5月才飛離。被害植株在基部有大量蟲糞及木屑堆積。
咖啡皺胸天牛除為害咖啡外,還可寄生腰果、芒果、木棉、人面子、山檨子、酒椰子、破布子、吉貝、石梓、婆羅雙樹、酸棗、蘋婆、欖仁樹、板栗、黃楝等。
(四)防治技術
咖啡皺胸天牛的防治應注重預防,結合田間管理,于冬、春季在樹干上涂刷石灰水。同時加強巡查,輔以人工捕殺成蟲和發現蟲害株及時清除幼蟲或在被害枝干洞口塞以蘸有20%氰戊菊酯乳油或90%敵百蟲原藥或80%敵敵畏乳油的棉球,外封以濕泥的方式進行防控。
在防控其他咖啡天牛時,可以起到兼防咖啡皺胸天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