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與危害
咖啡脊虎天牛又稱咖啡虎天牛,也稱斑胸虎天牛,在國內黃河以南較常見,主要分布于甘肅、江蘇、福建、廣東、廣西、河南、山東、臺灣、海南、四川、云南及西藏東部的三江流域,國外各咖啡產區均有分布。
咖啡脊虎天牛以幼蟲為害咖啡樹,初孵幼蟲先在形成層與木質部之間蛀食,外表無明顯的蛀入孔,僅被害處表皮稍隆起。三齡以后侵入木質部縱橫鉆蛀,被害處呈1條彎曲的隧道,隧道中填滿木屑,受害部位由于失去機械支持作用,在遇到風雨時常常被折斷。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9.5?15mm,寬約4.5 mm。體黑色。額長形,兩側緣有平行的脊線,頭頂粗糙,有顆粒狀皺紋。眼緣凹陷處被乳白色毛。觸角約為體長之半,三至五節末端具長毛,端部6節白色。前胸背板中央高突,似球形,具粗糙刻點,且有10個淡黃色絨毛斑;中胸小盾片頂端被乳白色絨毛;后胸腹板有稀散白斑,鞘翅棕褐色,基部略寬于前胸,端部漸窄,端緣平直,翅面密布細刻點,并有數條由稀疏白毛組成的曲折線;足黑色,中、后足腿節、脛節棕紅色。腹部腹面每節兩側各具1白斑。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22mm,前胸寬5mm。體圓柱形,乳白色。頭顱近梯形,后端漸寬;唇基梯形,光滑,淡黃褐色;上唇橫卵形,前區兩側密生剛毛;下顎負顎須節背側突很小,下顎須3節約等長;上顎黑色,粗短,基半部具1橫列短毛;下唇須第一、二節等長;額前沿黑褐色區較寬,極光滑,中額線褐色線痕狀,額線不見;口器框骨化較弱,紅褐色;口后片前緣黑褐色,口后線直,后端稍向外伸;外咽片較寬,隆起,外咽線向外岔開。側單眼1對,圓形,極突出,無色素斑。觸角3節,細長,長于連接膜,第二節長為基寬的1.5倍,端部具剛毛2或3根,第三節長約為第二節的1/2,端部有細長剛毛1根,長于第三節,錐形主感器長為第三節的1/3。前胸背板前緣后方具2個褐色橫斑,后區平滑;前胸腹板中前腹片分界不明,中央稍后兩側有2個圓形光滑區,后緣具褐色微粒,足極小,褐色刺突狀。腹部背步泡突光滑,無細線紋;第七、八腹節較粗大,肛門3裂。氣門橢圓形,圍氣門片褐色,唇瓣深陷。
(三)生活習性
咖啡脊虎天牛1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寄主樹內越冬。翌春氣溫回升,日平均氣溫高于20℃,最高溫度高于25℃,持續3?5d后,成蟲即咬穿樹皮出孔活動。成蟲出孔后即能進行交配和產卵。其雌、雄成蟲一生中均能連續交配多次,每次交配的時間長達十多秒至數十秒。交配后的翌日開始產卵。成蟲出孔群飛期較整齊,一般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喜在晴天10:00?16:00在向陽、裸露的咖啡樹干上爬動,覓偶交配。交配后即用其針狀產卵管插入樹干粗皮裂縫內產卵。卵散產或數粒成排,一生可產卵50?100粒。卵孵化后,初孵幼蟲先在木質部表面蛀食,當幼蟲長到8 mm左右時,即開始向木質部內部蛀食,形成迂回曲折的蛀道。蛀道內充滿木屑和糞便,而在枝干表面無排糞孔,因此很難發現,直到遭受蛀食的咖啡樹表現明顯癥狀時才易被發現。老熟幼蟲化蛹前,先在樹干的邊緣咬好圓形的羽化孔,但不咬穿韌皮部,以最后的蛀道作為蛹室。成蟲羽化后留在寄主枝干內隧道中繼續生活15?18d,或經越冬后才由出口爬出。卵歷期6?8d,幼蟲歷期180d,蛹期30d,成蟲靜伏在蛹室內越冬期100?105d,成蟲岀孔交配產卵需25d。
成蟲一般在白天活動,飛翔力強,有假死性,對糖醋味有較強的趨性,多于晴天活動,喜在距地50?100cm咖啡的莖表皮裂縫中產卵,孵化后的幼蟲蛀入皮層為害。
(四)發生規律
咖啡虎天牛可為害咖啡、梧桐、柚木、榆、泡桐、山石榴、金銀花等。越冬蟲態與生境有一定的關系。一般在向陽坡地,以成蟲越冬的占多數,而在背陰坡地以幼蟲越冬的比例有明顯增加。交配的情況與氣溫的高低有密切關系,在早晨、傍晚或陰天時,因氣溫較低而不進行交配。在白天,當氣溫高達20℃以上時,交配最為活躍。
咖啡脊虎天牛的天敵有赤腹姬蜂(Xylophrurus coreensis Uchida),寄生率約為27%,在直徑約1cm的中上部樹干內的幼蟲,以及在靠近木質部邊緣為害的幼蟲被寄生的較多。另一種為腫腿蜂(Scleroderma sp.),只是偶爾有發現,雖然自然寄生率很低,但經人工繁殖放蜂后田間寄生率可達70%?80%,對其為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五)防治技術
咖啡脊虎天牛的防控應在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更新、復壯受害和長勢衰弱的受害植株的基礎上,輔以人工捕殺、糖醋液誘殺和藥劑防治。
糖醋液誘殺的具體方法是將糖、醋、水、90%敵百蟲原藥按1:5:4:0.01的比例混合,裝于直徑為7cm左右的廣口瓶內,懸掛于咖啡園中誘殺成蟲。
藥劑防治是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初孵幼蟲尚未蛀入枝干木質部前,用5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6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每隔7?10d防治1次,噴霧于咖啡主枝上,連續2?3次,殺死初孵幼蟲。
其他防治方法可參照旋皮錦天牛及滅字脊虎天牛。
五、其他天牛
(一)海南灰天牛
海南灰天牛主要分布于我國海南、香港、廣東及廣西,可為害咖啡、茶樹和厚皮樹。
成蟲:體較小,長12.5?16mm,寬4.5?5.5mm,黑褐色至棕褐色,被覆厚密絨毛。觸角紅色,被稀疏的灰褐色絨毛;頭、胸覆蓋有褐色絨毛,有時前胸背板中部后端至基緣有淡黃色絨毛。小盾片亦為同色絨毛。鞘翅被褐色絨毛,每翅肩下有1條斜紋,向中縫的2/5處延伸,然后沿中縫又向外側伸出,形成1個弧形的灰斑紋,把鞘翅分成兩個褐斑,一個位于基部,一個位于中后部的外側;兩翅基部的褐斑共同組成1個三角形的斑紋,每翅中后部外側為1個近半圓形的斑紋;兩翅的弧形灰斑組成1個交叉的近“十”字形的斑紋。體腹面及足被覆灰褐色絨毛。復眼深凹,小眼面較粗,復眼下葉較大,長勝于寬,為其下頰長的2倍;額寬勝于長,頭中央有1條細縱溝。觸角基瘤十分突出,觸角之間的額深凹,觸角細長,向端部漸細;雄蟲觸角長度為體長的1.8倍,柄節端疤發達,第三節略長于第四節。前胸背板寬勝于長,有前、后緣橫凹溝,每個側刺突較粗大,中區有6個大小不一的低瘤突,排成3列,中央1列2個,兩側各有1列,每列2個,胸面有稀疏的刻點。小盾片舌形。鞘翅肩寬,末端稍窄,端緣斜凹切,縫角較尖銳;基部有幾粒顆粒,翅面刻點較前胸背板刻點稠密,前端刻點較粗,末端刻點較細。中胸腹板突片有瘤狀突起,腹部有稀疏的細刻點。足不長,較粗壯,前足基節窩向后關閉,中足脛節外端不具斜溝。
幼蟲:成熟幼蟲體長35?40mm,前胸寬6.5?7.0mm,淡乳黃色,體圓筒形,被稀疏細毛。頭部橢圓形,較寬短,側緣近乎平行,無縊入,背面呈圓形隆起,口器框褐色邊較狹;中額線和額線不明顯;口上毛多數,在10根以上;上唇半圓形,中部具長剛毛;上顎切邊凹入;下顎須3節依次短小,下顎葉低于下顎須第二節端部,下唇須第一節粗而長;外咽片不明顯;口后片前緣呈凹弧形,前方有長毛,中部橫向隆起;側單眼1對,圓突,色素斑黑色,明顯;觸角3節,第二節橫寬,第三節細長,長為寬的2倍,其旁錐形主感器長為第三節的1/2。前胸背板橫寬,側溝明顯,亞側陷斜向,背板后區骨化部不呈“凸”字形紋,略呈橫扁的扇形,具縱刻紋,前胸腹板中前腹片近三角形,表面光滑,具粗毛,與側前腹片分界明顯;足退化。腹部背步泡突具2橫溝及4列光滑的念珠狀瘤突;第二至八腹節上側片顯著突出,側瘤突寬,具2毛,骨化坑不顯著;肛門3裂,中裂縫短。
(二)黃天牛
1998年在云南省普洱市大開河村S288品種咖啡樹干上捕獲此蟲,經英國CABI Biocienceuk Center鑒定為Bacchisa sp. near pallidiventris(Thomson)。據該中心記錄,其他眼天牛屬天牛在中國為害芒果樹。普洱市孟連和個別基地種植的小??Х菴atimor品種上也零星發現此蟲為害。黃天牛以幼蟲取食距地50cm以上、莖粗約3cm的細主干和枝條,為害狀似咖啡旋皮天牛,但蛀道較窄且取食木屑粗長,幼蟲蛀入木質部的入洞口有長木屑緊塞,在洞內每1條長木屑呈V形緊塞于洞穴內。幼蟲進入木質部為害較少,主要是造蛹室。據室內全年樹干飼養初步觀測,該蟲每年僅發生1代,于5?7月羽化(與旋皮天牛成蟲羽化時間相似)。刮樹皮、剖開樹干能觀察到成蟲、幼蟲、蛹,身體均為黃色。成蟲畏光,觸角較短,交配前棲息于咖啡樹上,剝食嫩枝樹皮、葉脈或葉柄。雌成蟲產卵于向陽粗糙的樹皮裂縫中,其個體大小類似于滅字脊虎天牛。
(三)咖啡雙條天牛
咖啡雙條天牛主要分布于中國云南及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老撾,可為害咖啡、可可、闊葉合歡、南洋楹、楹樹。
成蟲:體長26?40 mm。紅棕色至棕黃色;前胸背板金綠色,中區棕黃色;鞘翅內側1/2棕黃色,外側1/2金綠色;觸角黑色,足棕紅色,腿節基部及端部、脛節大部黑褐色,脛節端部及跗節黃褐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可達45mm,前胸寬可達7.5mm。體圓筒形,中等粗,乳白色。頭顱近梯形,額前沿銹色,凹凸不平;唇基梯形,深黃褐色;上唇橫橢圓形;前區密生淺黃褐色粗短剛毛;上顎粗短,黑色,基半部具剛毛數根;下顎須3節,負顎須節背側突竹筍狀,約與下顎須第三節等大;下唇亞頦具淺褐色縱脊,下唇舌大,下唇須第二節短于第一節;口后片前緣深色,骨化區很寬,具不明顯的橫脊紋,口后縫明顯,稍彎,外咽區微隆,外咽線顯著凹入;單眼不可辨;頰肩狀突出,后頰具棕黑色狹邊線和許多短剛毛;口器框棕黑色的骨化部分在觸角下方中斷;觸角第二節長為基部寬的1.5倍,端部的錐形主感器長為第三節的1/4。前胸背板橫寬,后端稍寬,側緣具許多淡色細毛,散布光滑的小點,背中線顯著下陷,前端淡黃褐色,有光澤,中區具粗刻點和短剛毛。后區有細密的縱條紋;前胸腹板中前腹片具1對三角形有光澤的粗糙區。腹部步泡突光滑;側板密被細毛,間有少數長剛毛;足明顯,4節,色淡。腹節第八節寬,第九節極短小,嵌入第八腹節后緣,僅稍露出;氣門橢圓形,圍氣門片黃褐色,唇瓣赤褐色,深陷;肛門3裂,裂縫長度和夾角相等。
(四)澳門綠虎天牛
澳門綠虎天牛又稱勾紋綠虎天牛,分布于我國陜西、湖北、廣東、香港、海南、廣西,可為害咖啡、松、杉、柳、楊、紅花羊蹄甲及相思。
成蟲:體長7.5?14mm。黑色;復眼內緣凹入,觸角基瘤彼此接近,觸角細長,伸達翅中部;觸角及足棕褐色,體被灰白色絨毛;前胸近球形,長略勝于寬,前胸背板中區具黑斑且后緣內凹,兩側各有1黑斑;每個鞘翅上具4條灰白色條紋,第一條位于翅基部,外端不達肩角,并沿中縫向后與第二條連接,第一、二灰白色條紋連成弧形,內有1縱紋及1橫斑,第三條甚寬,呈典型橫帶,第四條位于翅端部,翅端斜截。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可達22mm,前胸寬可達5mm。體圓筒形,中小型,向后漸狹,至第七、八節又寬。頭顱近方形,寬略勝于長,中部以后稍寬,側緣呈弧形,后端平直,中央稍凹入;中額線棕褐色,細而明顯,額線不顯著,口器框棕黑色區較細,唇基扁狹,為后唇基所遮蓋,僅露出1狹條;上唇淡色,很小,近圓形,密生長剛毛,上顎粗短,全部黑色,切口鑿形;下顎負顎須節外緣較直,背側突不明顯,具長剛毛,下顎須第一節外端角背側突也不明顯,第三節瘦長柱形,與第二節等長,下顎葉外緣直,近長方形,端部具短剛毛;下唇舌很小,高不及下唇須第一節,第二節短小??诤笃熬壘啐X狀縱隆脊5個,外咽片寬,具1對小突起。單眼1對,圓突。觸角基部連接膜很長,等于觸角全長,觸角第二節稍長于第一節,第三節微小??谄骺颉⒋交?、上唇以及上顎均棕黑色,上唇近圓形,前端黃褐色剛毛密且長;下唇舌很小,淡灰色,下唇須第一節肥圓,大于第二節;中額線淡色;外咽片矩形;口后線明顯。前胸背板背中線直貫至后端,凹縫兩邊稍隆起,“山”字形骨化板前方兩側下陷,后區具細線縱刻紋;前胸腹板中前腹片中央縱凹溝僅后端明顯。腹部步泡突表面光滑,無瘤突,僅有淺凹痕,中溝較明顯,兩旁的細線痕圍成左右各1寬卵形,外側弧形,中部內陷,第九腹節末端毛細長稀疏,肛門3葉等裂。
(五)艷虎天牛
艷虎天牛分布于我國廣東、海南、四川和云南,國外老撾、緬甸、印度及西里伯斯有分布,可為害咖啡、梔子及割羅。
成蟲:體長10.5?14mm。頭、觸角端部的節、后足腿節及脛節黑色;前胸背板紅褐色,基緣兩側各有1個白色絨毛斑;鞘翅黃褐色,中部及端部各具1黑斑,前小,斑前端有1白點,翅端緣白色,微斜截。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可達23mm,前胸寬可達4.5mm。體略呈方柱形,乳白色,被細毛,各節間向內陷。頭顱近方形,邊緣近于平行,前端1/3處微凹;額中央及上顎關節暗褐色,其余乳白色,中額線與額線均不明顯;口上毛4根;上唇乳白色,橢圓形,前緣密生剛毛;上顎端部黑色,基部黑褐色,外側具1縱溝;下顎葉內側緣平直,端部高達下顎須第三節中部;側單眼1對,無色素斑;觸角孔圓形,觸角3節,第二節長為第三節的2倍,第三節細短,向外傾斜,錐形主感器長為第三節的2/3。前胸背板前區中部具細毛,后區“山”字形骨化板乳白色,后端中央有縱裂溝;前胸腹板中前腹片與側前腹片分界不明顯,前者中部稍隆起,后者有短毛。腹部背步泡突具1橫溝,兩端具斜側溝,均有細短分支,橫溝后方的分支長,中央1支分2叉;第一、二腹節具側盤,周圍有放射狀細紋;肛門3裂。
(六)毛角薄翅天牛
毛角薄翅天牛主要分布于我國貴州、云南、廣西、廣東、海南、臺灣,可為害橡膠、咖啡、可可、蘿芙木等熱帶植物。
成蟲:體長9?41 mm,細長。體棕紅色或黃褐色;前胸背板無毛斑,前緣、后緣、小盾片端部及鞘翅周緣黑色。頭正中有細縱線,具刻點,額前端有半圓形低凹;雄蟲觸角超過體長,柄節粗大,第三節起各節內緣著生極細的黃色纓毛,基部3節粗糙,下沿著生齒狀小突;雌蟲觸角與體等長,前胸背板前端狹窄,基部寬,中部與基部近于等寬,略似半球形,后端側緣清楚;胸面密被細顆??厅c及淡黃色絨毛,小盾片密布細刻點及淡色毛,鞘翅微顯2?3條縱脊線,被黃色短細毛,雌、雄蟲腹部末節后緣均有半圓形凹缺,雌蟲更大,產卵管外露,足扁平。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可達58mm,前胸寬可達12mm。體長圓筒形,乳白色。頭顱近方形,兩側近平行,后側角渾圓,后緣中央稍凹入,中額線黑褐色,口上片前緣平直,兩側角呈弧形突出;上唇舌形;上顎黑褐色,髁后脊明顯;口上毛6根;下顎葉內緣向外側傾斜,密生粗剛毛,下顎須第一、二節等長,第三節略長于第二節的1/2;下唇頦粗大,前緣中部呈弧形凹入;側單眼3對,排成1豎行,圓形突出,色素斑不顯著,后方具痕跡單眼2個;觸角3節,觸角環向前覆蓋,連接膜基部,第二節較粗,端部主感器環形,第三節短小,具細毛數根。前胸背板乳白色,具稀疏的褐色細短毛,背中央具1個梭形光滑凹陷,側溝間骨化板的后區兩側及近后緣中央也有光滑凹陷,前胸腹板中前腹片前端分界不明,腹部各節背面步泡突光滑,無瘤突;2橫溝及2短斜側溝明顯,第九腹節長為第八腹節的2倍,肛門3裂。
以上幾種咖啡天牛的防治方法可采用適當種植蔭蔽樹;及時清除和燒毀為害嚴重的咖啡樹;在旱季在不損傷韌皮部的前提下人工磨平粗糙的樹皮,破壞成蟲產卵場所和在成蟲羽化期及時開展統防統治。具體防治方法同旋皮錦天牛、滅字脊虎天牛。
附:
1.受害率調查取樣方法 采用層積隨機抽樣法調查咖啡天牛受害率。即在同一塊地進行抽樣調查,每公頃分成25部分,每部分分別調查2、4、6株,記錄有蟲樣數并統計受害率。
2.產量損失估計用 被害樹和正常樹的產量估算產量損失。
損失=(未受害樹每株平均產量-受害樹每株平均產量)×受害株樹
理論產量=損失+單位面積實際產量
產量損失=損失÷理論產量×100%
3.國外幾種為害咖啡的天牛理論產量=損失+單位面積實際產量
產量損失=損失÷理論產量×100%
白帶褐天牛(Anthores leuconotus Pasc.):廣泛分布于5°N以南的非洲地區,能為害各種咖啡樹、茜草科植物或灌木。
氈刺橫帶天牛(Bixadus sierricola White):在整個西非、中非及烏干達部分地區發生嚴重,能寄生各種咖啡屬植物及其他次生林木。
黃頭細腰天牛(Neonitocris princeps Jordon):在西非及中非地區可為害高種、小粒種和中粒種咖啡。
咖啡黃頭天牛(Dirphya nigricornis OL):在肯尼亞小粒種咖啡園為次要害蟲,偶爾在某些地區嚴重發生。馬拉維及坦桑尼亞也報道有該蟲發生但不嚴重。
咖啡蛀果天牛(Sophronica ventralis Aurivillius):分布于肯尼亞、烏干達。寄主植物為咖啡,能隨咖啡種子傳播。
此外,在加納有另一種蛀果天牛Sophronica calceata,喀麥隆有蛀果天牛Sophronica nigrorittata,其為害情況不詳,但能隨咖啡豆傳播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