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由鐮抱屬真菌若干種引起,小麥各生育階段都可被赤霉病菌感染,引起苗腐、稈腐和穗腐等癥狀,而以穗腐發生最普遍,為害最重。穗腐是病菌在小麥抽穗揚花期侵入,在灌漿到乳熟期顯癥。初期在小穗穎殼上出現水漬狀淡褐色斑點,逐漸擴大到整個小穗,再蔓延到鄰近小穗,病小穗枯黃。氣候潮濕時,小穗基部或穎片合縫處產生粉紅色霉層;空氣干燥時,病小穗枯白,不產生霉層。病菌侵染穗頸或穗軸時,侵染點變為褐色,以上穗部枯死形成白穗。后期病部可產生藍黑色小顆粒(即子囊殼)。小麥赤霉病菌在土表稻茬或玉米秸稈等作物病殘體上越冬,春季溫濕度合適時產生子囊殼,成熟后子囊電子經氣流傳播到小麥穗部,條件適合時造成侵染。小麥赤霉病發生受天氣影響很大,春季旬平均氣溫9Y以上、3?5天雨日時,越冬菌源才能產生子囊泡子;小麥抽穗揚花期在有大量成熟子囊孢子存在情況下,如遇連續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陰雨天氣,即可造成小麥赤霉病大流行。

1. 農業防治
在病害常發區應注意選用抗、耐病品種,結合深耕滅茬,消 滅菌源,以及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等農業措施,可減輕發生 和為害。
2. 藥劑防治
如預報小麥抽穗揚花期多陰雨天氣,應抓緊在齊穗期用藥。 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藥劑是多菌靈,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 每畝100g,或用多菌靈微粉劑、膠懸劑每畝有效成分40?50g, 加水適量,均勻噴撒小麥穗部,1次用藥即可。烯哩醇對赤霉病有治療作用,防效與多菌靈相同,可以結合白粉病和銹病的防治進行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