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足夠菌源存在的前提下,白葉枯病的發生和流行主要受下列因素影響:
1. 水稻抗病性 一般糯稻抗病性最強,粳稻次之,粧稻最弱。但釉稻中也有抗病性強的品種。同一品種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有差異,通常分藥期前較抗病,孕穗期和抽穗期最感病。
(1) 抗病機制:植株葉面較窄、挺直不披的品種抗病性較強;稻株葉片水孔數目多的較感病。這些差異常被認為是品種的機械感病性。此外,稻株體內營養狀況也是影響水稻抗病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感病品種植株體內的總氮量尤其是游離氨基酸含量高,還原性糖含量低,碳氮比小,多元酚類物質少;而抗病品種則相反。
植株由無致病力菌株所引起的抗病反應對后來侵入的有致病力的菌株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當抗病品種受無致病力菌株侵入后,維管束中產生黏質物包圍和抑制病菌的生長,使其不能正常繁殖,且在形態上顯著改變,處于死亡狀態,受侵稻株不顯現癥狀。但感病品種受有致病力的菌株侵入后,在一段時間內維管束內無黏質物的產生,病菌可正常繁殖,僅在感染后期菌量大量增加后才開始產生黏質物,受侵稻株表現癥狀。同時還發現稻株先受無致病力菌株侵入后,再感染有致病力菌株時,病菌也受到維管束黏質物的抑制,雖可呈現癥狀,但病斑的擴展受到明顯抑制。推測這種黏質物可能是病菌和寄主相互作用的產物。
(2)抗病性遺傳:水稻品種對白葉枯病的抗性受不同的抗病基因所控制。現已鑒定出Xq26等23個主效抗病基因,其中多數為顯性,少數為隱性或不完全隱性。在已鑒定的抗源品種中,有171個含Xa4,85個含Xa5,4個含Xa6??共∑贩N大多為小種?;共∑贩N。除主效基因外,可能還存在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抗病性,如IR20、IR30和IR36等兼具小種?;头切》N?;瘍深惪共⌒?。
1. 水稻抗病性 一般糯稻抗病性最強,粳稻次之,粧稻最弱。但釉稻中也有抗病性強的品種。同一品種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有差異,通常分藥期前較抗病,孕穗期和抽穗期最感病。
(1) 抗病機制:植株葉面較窄、挺直不披的品種抗病性較強;稻株葉片水孔數目多的較感病。這些差異常被認為是品種的機械感病性。此外,稻株體內營養狀況也是影響水稻抗病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感病品種植株體內的總氮量尤其是游離氨基酸含量高,還原性糖含量低,碳氮比小,多元酚類物質少;而抗病品種則相反。
植株由無致病力菌株所引起的抗病反應對后來侵入的有致病力的菌株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當抗病品種受無致病力菌株侵入后,維管束中產生黏質物包圍和抑制病菌的生長,使其不能正常繁殖,且在形態上顯著改變,處于死亡狀態,受侵稻株不顯現癥狀。但感病品種受有致病力的菌株侵入后,在一段時間內維管束內無黏質物的產生,病菌可正常繁殖,僅在感染后期菌量大量增加后才開始產生黏質物,受侵稻株表現癥狀。同時還發現稻株先受無致病力菌株侵入后,再感染有致病力菌株時,病菌也受到維管束黏質物的抑制,雖可呈現癥狀,但病斑的擴展受到明顯抑制。推測這種黏質物可能是病菌和寄主相互作用的產物。
(2)抗病性遺傳:水稻品種對白葉枯病的抗性受不同的抗病基因所控制。現已鑒定出Xq26等23個主效抗病基因,其中多數為顯性,少數為隱性或不完全隱性。在已鑒定的抗源品種中,有171個含Xa4,85個含Xa5,4個含Xa6??共∑贩N大多為小種?;共∑贩N。除主效基因外,可能還存在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抗病性,如IR20、IR30和IR36等兼具小種?;头切》N?;瘍深惪共⌒?。

2. 氣象因素 此病的發生一般在氣溫25?30°C時最盛,20°C以下和33C以上受抑制。氣溫的高低主要影響潛育期的長短。在22°C時潛育期為13d,24°C為8d,26?30°C時則只需3d。適溫、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于發病。特別是臺風、暴雨或洪澇有利于病菌的傳播和侵入,更易引起病害爆發流行。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區發病也重。氣溫偏低(20?22C)時,如遇高濕,此病也有流行的可能;而天氣干燥,相對濕度低于80%時,則不利于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3. 耕作制度與栽培管理 耕作制度對白葉枯病的流行有重要影響。一般以中稻為主的地區和早稻、中稻、晚稻混栽的地區病害易于流行,而純雙季稻區病害發生輕。
氮肥施用過多或過退,或綠肥埋青過多,均可由于秧苗生長過旺而致使稻株體內游離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抗病力減弱。同時造成郁閉、高濕等適于發病的小氣候,加重發病。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既有利于病菌的傳播和侵入,也由于植株體內呼吸基質大量消耗,分解作用大于專成作用,可溶性氮含量增加而降低抗病性,加重發病。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擴展與蔓延。
3. 耕作制度與栽培管理 耕作制度對白葉枯病的流行有重要影響。一般以中稻為主的地區和早稻、中稻、晚稻混栽的地區病害易于流行,而純雙季稻區病害發生輕。
氮肥施用過多或過退,或綠肥埋青過多,均可由于秧苗生長過旺而致使稻株體內游離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抗病力減弱。同時造成郁閉、高濕等適于發病的小氣候,加重發病。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既有利于病菌的傳播和侵入,也由于植株體內呼吸基質大量消耗,分解作用大于專成作用,可溶性氮含量增加而降低抗病性,加重發病。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擴展與蔓延。